查看原文
其他

张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序言

张昆 传媒茶话会 2024-03-3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11月18日至19日,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2023学术年会上发布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自第一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在沈阳正式发行以来,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的序言中提到:“传媒茶话会作为编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年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以下为序言全文。


根据中国传统历法,2023年是兔年。在十二生肖中,兔子是个骄傲的动物,它聪明伶俐,身轻如燕,疾跑如风,这种体质确实够它骄傲的,所以每逢兔年,人们都有快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期待。


事实上,2023年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新年伊始,我们终于摆脱了新冠疫情的困扰,从惶恐不安中走出来,恢复了心灵的平静。


持续三年的经济萎缩,也因为疫情刹车,显示出旺盛的活力;五一长假期间汹涌的客流,证实了疫后报复性增长预期。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结果刚刚出炉,其靓丽的数据使得国人对于兔年的经济成长信心大增。


在教育领域,“双万工程”正式收官,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正式公布,借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下达的东风,高等教育新一轮质量建设跃然欲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开启。


一个好的时期,一个好的心情,加上一个好的环境,预示着兔年将会有难得的好机遇。


兔年我们将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这是第八部新闻传播教育年鉴。阿拉伯数字8,是个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横过来8就是∞,表示无穷大。从字形上看,它圆满而没有出口,能够顺利地循环发展。在西方,8被视为再生数、复活数、永恒的数。这似乎也在提醒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及围绕在年鉴周围的学界同仁,我们来到了充满想象力的可以大显身手的好时代。


自第一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在沈阳正式发行以来,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以年鉴为基础,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层次、不同类型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信息采集网络,团结在年鉴编辑部周围的作者、通讯员200余人。


为了回应新闻教育界的需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创立了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一周的培训;为了给改革中的新闻教育界树立标杆,提供参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还在业界的支持下,设立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对于卓有成就的院长及学科创新发展成绩显著的新闻学院予以表彰;年鉴编委会还应会员单位的需求,与相关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了不少学术活动和学术竞赛、工作坊;以年鉴编辑部为核心精心制作的微信公众号“镜鉴工作室”的粉丝早已超过一万,是新闻教育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公众号之一。


八年的努力,我们的年鉴已经不再是一本年度出版的工具书而已,而是形成了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核心,包括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等在内的年鉴家族,成为服务新闻传播教育、服务新闻传播学人的公共产品矩阵。


对于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对新闻教育界、学术界的服务,学界同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2》首发式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二十多位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新闻学院院长,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理念与实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胡百精教授说:“我们新闻教育领域需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这样一本动态的历史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书。新闻教育和我们所对应的新闻行业,更习惯记录别人、记录大时代,大时代当中的大事件,大时代当中具体人的命运,大时代具体而微的社会历史进展。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关怀,对自己的记录,特别是以史家的眼光来描述历史记录当中的我们自己的路径,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多。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认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拥有无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科研重要的工具书。”他赞赏年鉴“兼顾指导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是一项富有开创性的工程”,“是一座记录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丰碑,体现了新闻人对‘史家精神’的坚持”。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程曼丽教授赞赏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对新闻教育界活历史的抢救性发掘,高度评价年鉴对“已故和在世的新闻教育家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和追述”和对何梓华、赵玉明、刘树田、吴文虎等著名新闻院系老院长、老主任的口述史研究,认为“这些抢救出来的资料在这些前辈教授去世后尤显珍贵,也体现了编辑部‘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的学术追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盛赞:“《年鉴》为新闻传播教育立心,为新闻传播教育立命,为新闻传播教育立传,为新闻传播教育开未来。”“《年鉴》相当于我们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现代版《史记》。如果没有《史记》,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这段辉煌的中国历史将是多么苍白。在这个意义上,张昆教授团队不忘初心地坚守《年鉴》工作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知名出版学者范军教授从出版的角度指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作为学术性、工具性、政策性兼具的权威大书,“对于我们当下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开拓性工作,年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功用、场域呈现和历史书写几个方面。它以时间为经,以人、事、物为纬,较为精准地定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每一刻度,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存史鉴今,启迪后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鉴记录当下,面向未来,而它本身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成为未来重要的历史基石和构件”。


当然,年鉴不会凭空出现,完善的事务必然产生于完善的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水平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原主编唐绪军教授说:“年鉴是一个学科成长发展的记录。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到一定的时候,是没有条件做出一本内容扎实的年鉴的。就此而言,可以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出版是我们整个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体现。”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是新闻教育界同仁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所指出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需要非常强大的担当,除了学科担当之外,还要有能力付诸实践,并且做得好,这对整个学科是功能无量的。为新闻传播教育立传,为新闻传播教育做‘史记’,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科现在不断地扩张,甚至扩张到其他学科地盘了,我们这个学科在一路向前的时候,需要把我们的知识轨迹和教育轨迹记录下来,为新闻传播学界贡献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


没有遍及全国各地、各类型大学新闻院系的年鉴网络,没有两百多位作者及新闻院系同仁的配合支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持续出版是难以想象的。


客观而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核心,建设起了强大的学术团队,推出了以服务新闻传播教育、服务新闻学人为宗旨公共产品矩阵,包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等,在中国学界、业界的存在感跃然纸上,倍受新闻传播教育界同仁的好评,我们可以欣慰,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时值兔年,我们可不能忘记兔子的教训。兔子那么好的资质条件,聪明伶俐,身体敏捷,但是过度的骄傲自负,使其在与牛、虎、鼠的竞赛中,最终还是落于下风。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的急剧变革、传播生态的蝶变和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转型,高等教育尤其是新闻传播教育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免不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克服转型带来的难题,怎样才能回应社会的紧迫需求,如何寻觅脱困的路径,凝聚学界共同体集体的力量,在考验着新闻传播教育界每个同仁。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要走出困境通过大考,不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需要超越学科专业的团队协作,更需要洞穿时空的历史智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作为新闻教育界公共平台和学术同道的精神家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所以在第八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出版之际,我们尤其需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好努力进取心态,全力贯彻精益求精、服务至上的理念,稳扎稳打,将我们的年鉴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千头万绪、诸多要素,然举其荦荦大端者,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长效机制的建构。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个长效的机制,确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出版的物质基础,使之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恒久的公益事业。迄今为止,从第一部到第八部年鉴的编撰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的运行是相当有效的,基本上都是靠众筹的机制,吃百家饭,靠学界、教育界的赞助。


虽然资金链不曾断裂,但是物质上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挥之不去。一旦资金筹措不及,资金链断裂,年鉴及以年鉴为核心的公共产品矩阵就会面临夭折的可能。


那么如何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设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以解决困扰年鉴编撰出版的资金瓶颈,使编委会、编辑部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年鉴的编撰业务上。事实上我过去也有这个想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的限制,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林如鹏教授的提议得到热烈的响应,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一些头部高校、一流院系的院长们,对设立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将重点关注,寻找热心公益的业界领袖,策划可行的选择方案,择机启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的建设工作。


第二,延伸、拓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事业的发展空间,延伸年鉴事业链、数据链,完善以年鉴为核心的公共产品矩阵。目前我们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还只有纸质版的,产品比较单一。网络上有PDF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流行,但那是非法的未经我们的许可。经过可行性分析,我们已初步计划安排,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建设《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数据库。


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好几位专家都提出了这个建议,中国新闻史学会王润泽会长甚至建议,建设开放式的数据库,类似百度的模式,开放读者用户直接上传数据信息,编辑部只要加强审核把关即可。


我们还要继续建设好年鉴编委会编辑部的公众号“镜鉴工作室”,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了超过1万的粉丝,成为新闻教育界、新闻学界影响最大的公众号之一。


在年鉴网络基础上开办的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教育界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每届120名左右学员线下研修,第二届研修班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开通了线上直播,高峰时线上收视者高达1.6万人,其影响溢出了新闻教育界,得到社会上的普遍好评。


基于教育界的强烈需求,这个研修班将继续办下去。最近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姜飞教授提议,与年鉴编委会合作创办“暑期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研讨班”,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不出意外,这个研讨班很快将要正式启动。


出于服务教育的宗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今后若干年内,在不影响年鉴编撰质量的前提下,将致力于事业链、数据链的延伸,努力完善产品矩阵,努力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加强年鉴的学术团队建设。现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辑部周围有200多人的学术团队,遍布于国内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高校的新闻学院,甚至港澳台地区、北美及欧洲地区诸国,也有学者参与我们年鉴的编撰活动,这是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基础。


但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规模的编撰团队还不够,还需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因为现在新文科的建设,涉及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涉及相邻的相关学科,甚至大跨度地与理工农医等大学科远距离交叉,可是我们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新闻传播学科;目前我们年鉴的学术团队成员主要集中在教师层面,今后还需要向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层面拓展,因为年鉴刊发的内容,有不少涉及学生本身,学生也是新闻教育的主体,而最了解学生的自然是学生;学术团队的建设,还需要面向新闻传播业界,新闻业界能够为新闻教育界提供人才市场和办学资源,同时它也需要学界的智力支持。


新闻传播业界与新闻教育界是相辅相成、互利双赢的关系。传媒茶话会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年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年鉴事业的长远打算,我们的学术团队也需要业界同仁、传媒机构更高程度的参与。



第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内容体系的拓展与完善。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主编,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我认为年鉴承载的内容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胡正荣教授建议年鉴的内容体系需要进一步拓展,从教育到非教育、从新闻教育到非新闻教育两个维度延伸,从而使得《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深邃、更加丰厚。年鉴的内容结构,也需要更加完备且体系化,以臻于至善。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应该置身于历史的动态过程中,每一期年鉴的内容都要切合这个年度的时代主题。所以,不同年份的年鉴主题也应该有所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副校长提出年鉴编撰的主题化问题,希望“年鉴能够进一步在目前资料审核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主题思考,将会更加凸显年鉴本身的思想厚度,当后来者向历史发问的时候,年鉴所展现的问题,年鉴可能提供的这个答案的纵深也会更鲜明更强烈一些。”他进而期待,“《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既呈现我们的新闻教育,同时也表达新闻教育的思想,用教育本身的主题来统摄凝结我们新闻传播教育在每年的思想和行动上的进展。”胡百精教授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第五,精益求精,努力提高编校质量,提升年鉴产品矩阵的服务品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但是按照时下高校的学术评价标准,其价值完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所以年鉴的编撰出版耗时费力,而且吃力不讨好。


由于年鉴的编撰是以年为时间单位,时效性较强,必须在规定的节点完成相应的编写任务。因而不能以十年磨一剑的做法,这与一般的理论、历史研究是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年鉴是十月下旬必须出版,11月中旬举办当年年鉴的首发式。由此倒推年鉴编撰工作的进度节点安排。


总的来讲,编辑出版时间比较仓促,稍不注意,就会滋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编校、装帧质量的问题。我们要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消除一切可能的错误,以保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与此同时,年鉴产品矩阵的其他产品,包括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公众号等,也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面对第八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厚厚的书稿,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回溯既往,八年的历程,虽无大的曲折,但是难题还是遇见了不少,但我们还是以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深刻,蕴含了创造的艰辛,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翻阅一部部年鉴,篇幅大致相同,但是体系结构、事实选择、人物臧否、数据解读等,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一部比一部完善。这既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与时俱进的自然成长,也反映了我们年鉴同仁对于至善境界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来日方长,百年难期,但是十年、二十年的趋势是确定的,我可以负责任地断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将会继续出版下去,我们年鉴同仁也将不舍昼夜,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前行。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系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主任 张昆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镜鉴工作室”公众号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END  


往期推荐

IP化、融合传播,音乐节目原来可以这么玩儿!

光明日报社新增副总编辑、编委各一位

吹响集结号!超百名记者连夜抵达积石山地震现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